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采访过程中,平湖市委书记仲旭东几度提起一个历史名词:星期天工程师。
地处沪浙毗邻地区,浙江嘉兴下辖的平湖市与上海素有渊源。上世纪80年代,平湖不少企业从上海聘请了一批兼职技术人员。这个被称作“星期天工程师”的特殊群体,为平湖带去了技术和思路;而他们带来的技术和思路也很快在平湖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,逐渐形成了为人所熟知的箱包、童车等一系列特色产业集群。
如今看来,这种极具时代特色的产业合作模式,堪称长三角一体化的滥觞。而当时的平湖,就已经初尝一体化所带来的发展红利。
用仲旭东的话说,平湖的发展史,就是一部接轨上海的历史。长期在浙江嘉兴工作,仲旭东于2021年出任平湖市委书记。关于平湖的发展历程和个中掌故,从战略规划到产业布局,从营商环境到人才招引,从传统制造到硬核科创……只要记者递去一个话头,仲旭东总能结合具体案例,展开大段阐述。
“小城”平湖近年来发展成绩亮眼。2023年,平湖GDP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,成为浙江省第10个“千亿县”。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榜单上,平湖去年位列第38位;同时,平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达到8.1万元,是全国14个该指标超过8万元的县域之一。
面朝大海、背靠上海,是平湖的一大发展优势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,如何放大这一优势,是平湖一直在思考的课题,亦是平湖“首位战略”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于是,“接轨上海”顺理成章地成为这次采访的一大主题。借力人工智能,采访录音被转写为近2万字的文本。其中,“上海”出现了106次。
平湖市委书记仲旭东接受记者采访。 于量 摄
科技创新:“0—100”
记者:从您办公室的窗户看出去,就是正在建设中的明湖国际科创岛。为何将城市核心地块留给这样一个项目?
仲旭东: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。上海是我国科创的重要策源地,平湖要全方位接轨上海、融入长三角,就必然也要在科创进度上紧跟上海的步伐。
上海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、高层次人才集聚,承担着大量科技创新中“0—1”的任务。坦白地说,受限于城市能级,这个“0—1”的过程平湖很难参与,但是我们还是动了不少脑筋。
2023年,我们以“人才飞地”的模式,通过市场化的运营,在闵行吴泾建立了平湖(上海)国际创新中心,吸引长三角各类科技人才就近创业科研、科技项目就近培育孵化。由于中心紧邻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,周边还有紫竹国家高新区等科创平台,因此成了不少科技创业人才的“沪上打卡点”。
这块“飞地”运转至今,已经有了不少成功案例。比如,来自上海的智能工厂数字化模块产线项目,在去年入驻中心后不久,就快速落地平湖的蒙士特数字智能制造产业园,并顺利获得300万元启动融资。平湖新仓镇的嘉兴杰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,同样是去年入驻中心的企业。借助中心毗邻上海交大的优势,实现了与高校科研团队的“零距离”对接,仅用半年就打开了长三角市场。
记者:在科技创新的链条上,除了“0—1”阶段,平湖还有其他哪些动作?
仲旭东:如果说“0—1”是科技孵化,那么“1—10”就是成果转化,就是破壳的雏鸟展翅飞翔的阶段。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平台,“雏鸟”愿意飞来平湖,我们如何承接?为此,我们以高能级的国家级高新区分区筹建为契机,将科创要素深度融入城市建设,优化科产城融合的创新生态。您提到的明湖国际科创岛,就是这样的一个项目。
对于明湖国际科创岛,我们的定位是构建一个集研发、孵化、生产于一体的一站式复合产业组团,打造汇聚和吸引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城市创新区。明湖国际科创岛一期项目总投资13.24亿元,目前,主楼主体结构施工完成95%,计划明年5月竣工投产。
科技创新的“10—100”是产业化和规模化,是“雏鸟”蜕变为“金凤凰”的时刻。科创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,也就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。
“10—100”的过程中,平湖怎么做?首先是园区对接。比如我们在独山港建设的长三角生命健康产业园,对接的就是上海张江的现代医疗器械园。开园至今,已经招引了十余个项目落地。
与此同时,我们也在大力推进产学研的融合。我们的东华纳米技术研究院,是嘉兴首个“先有企业,再建平台”的产业研究院。研究院的投资主体富瑞邦公司,主营纳米纤维材料领域产品,基于东华大学在该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成果,成功实现技术转化、形成产业化,并孵化培育了一批该领域的优质企业,在平湖打造出了一个聚焦纳米纤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。
人才招引:双向奔赴
记者:如今,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。在平湖科创“0—100”的布局中,同样需要大量高质量科创人才,尤其是来自上海的科创人才的参与。平湖如何实现与科创人才之间的双向奔赴?
仲旭东:人才的引进首先要围绕产业,如果项目不在、产业不在,人才是不会过来的。仅仅靠提供政策,还是无法长久地留住人才。我们常说安居乐业,我认为首先要“乐业”才有可能“安居”。因此,平湖与上海在产业领域的一体化就显得至关重要。
2022年,上海重点布局了未来健康、未来智能、未来能源、未来空间、未来材料“五大未来产业”,这些都是我们对标的方向、融入的赛道。与之相对应,平湖选定了未来智能、未来空间作为发展的新赛道,也就是我们目前重点布局的人工智能、航空航天两大产业。
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,平湖是浙江乃至全国最早谋划启动算力建设的城市。近两年,我们围绕润泽平湖智算中心项目,建成了长三角区域最大的算力中心,吸引了阿里、字节跳动等一批算力头部企业落地,规上产值增速保持在每年100%以上,潜力十足。今年底,长三角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将建成投用,届时我们将发挥算力优势,进一步发展模型开发、算力运维、技术支撑等上中游产业,叫响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地、长三角“科创枢纽”、中国“模力之城”。
航空航天产业方面,2020年以来,我们先后抓住规划通用航空机场的先发优势,以及国产飞机C919产能爬坡的历史机遇,构建了北部低空经济先行区、中部航天配套产业基地、南部空天产业园“三大空间”,重点打造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、商飞配套“三条产业链”。目前,“低空+”在平湖已经覆盖了低空接驳、城市观光、无人机、物流配送等多个应用场景。比如,我们正在推广的“低空+”农村物流项目,已经在新仓镇实现邮政快递包裹运输航线首飞,解决了农村地区投送效率低、末端送达不及时等现实难题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“无人机包裹”将成为平湖田间地头一道独特风景线。
当然,人才愿意跟着产业一起来平湖,服务和配套也需要跟上。对于从上海来的人才,我们有一句口号:离开上海,还在上海;身在平湖,胜似上海。平湖的交通、区位优势突出,沪杭高铁今年9月份要开工建设,沪乍杭通勤铁路也在规划建设当中。未来,从上海到平湖也就一个小时车程,同城概念将进一步深化。
生活环境上,平湖是浙江省6个5A级景区城之一,既是江南水乡,也是国际化、现代化的精致小城。这里既能让人感受到水乡的诗意和历史文化底蕴,同时也不缺少大都市的城市功能和完善配套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身在平湖,胜似上海”。
今年春节期间,“平湖山海几千重?”景区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。 平湖市委宣传部供图
文旅提质:串联成线
记者:今年夏天,“苏超”空前火爆。最近,“浙BA”也揭开了战幕。这些赛事的背后,指向的都是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。文旅这张牌,平湖未来打算怎么打?
仲旭东:平湖文旅这几年一直很拼,打造了“平湖山海几千重?”等爆款产品,但是在高原之上打造更多高峰,还需要更多的努力。平湖不缺文化底蕴,既有古刹报本寺,也有名人李叔同;平湖也不缺旅游资源,既有九龙山风景区,也有一系列美丽乡村。将这些点位串联成线,形成叫得响的旅游名片,是平湖文旅未来的工作重点。
平湖文旅发展的最大优势,始终是背靠上海这个巨大的市场。平湖的隔壁就是金山,上海市民到金山游玩,等于到了我们家门口。如何让上海市民多迈出一步,真正来平湖,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这些年,我们也做了不少探索和努力。去年,我们推出了长三角地区首个不夜城项目“平湖山海几千重?”,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也在全面翻新,九龙山东沙滩游乐营地7月19日正式开业。除了这些大项目,我们也有赛艇小镇、樱花小镇等特色小镇。这些点位单独看每个都很“小”,但是如果能够有效形成串联,同样也能有“大”力量。
当年,上海来的“星期天工程师”带起了平湖的箱包等产业。现在,我们希望上海来的“星期六星期天游客”,能把平湖的文旅带起来。
记者:最近,上海乐高乐园正式开园。游客从平湖出发去乐高乐园,甚至比上海市区更近。平湖如何借力乐高乐园,发展文旅产业?
仲旭东:乐高乐园在金山区枫泾镇,边上就是我们的新埭镇。因此,对于平湖文旅,用好乐高乐园带来的溢出效应,这篇文章是一定要做的。
乐高乐园开园后,我们不仅开通了公交专线,也为自驾游客专门开辟了停车场地。与此同时,平湖本地的酒店行业也在积极拓展相关的配套服务和票务服务。目前来看,乐高乐园的溢出效应作用明显,旅游住宿近期快速增长,平湖位于乐高附近和市区酒店的“留量”每天都在刷新。
除了配套,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利用乐高乐园来为平湖引流。从新埭镇出发到乐高乐园,不过几分钟的车程。位于新埭镇的“平湖山海几千重?”不夜城项目,就很有机会和乐高乐园实现联动,游客可以白天玩乐高乐园,晚上玩平湖不夜城。
目前乐高乐园带来的辐射和溢出效应还只是初步,未来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。立足长远,这种辐射和溢出完全有机会进一步延伸到平湖市区、九龙山景区、东湖景区,甚至从平湖再回到上海,从而形成一个闭环,把我们长三角毗邻地区的旅游资源整体串联起来。
深度融合:打造“第一站”
记者:明年是“十五五”的开局之年,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,平湖作为“虹桥金南翼浙江第一站”,在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,有哪些新的设想和打算?
仲旭东: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,为平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。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进入浙江的第一站,平湖可以说迎来了“最好的时代”。
眼下,“十四五”进入冲刺收官,“十五五”即将扬帆启航,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接轨上海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首位战略,进一步发挥平湖“面朝大海,背靠上海”的“两海”优势,持续拓展与上海合作的深度、广度,将平湖打造成为长三角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。
随着沪杭高铁和铁路规划落地,平湖与上海的联系将更加紧密,也势必为平湖带来更多高端资源、优质“流量”。未来,平湖将大力推动“城区南进”,以“高铁未来城”建设为重点,持续优化城市整体规划、站点片区空间布局,一体推进路网联通、风貌提升、设施配套,以“站城融合”催生“枢纽经济”,把高铁未来城打造成为平湖的新门户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。
面向“十五五”,平湖如何更深层次接轨“大上海”、融入“长三角”,关键在于平湖科创与上海科创的关联度、紧密性。我们将把国家级高新区分区作为主平台,集成明湖国际科创岛、虹霓工业园等重点板块,全力打造“科创大湖区”,加速推进明湖国际科创岛、明湖科创产城之窗、明湖科创文化园等标志性项目建设,深化平湖“壹号湾”与闵行“大零号湾”的战略联动,全面提升平湖科创在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的辨识度、影响力。
在人工智能领域,我们将进一步拥抱人工智能这片产业“蓝海”,充分发挥算力产业先发优势,进一步在模型端、应用端、产品端、数据端、服务端延伸人工智能产业链,打造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地、长三角“科创枢纽”、中国“模力之城”,以及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。
在城乡融合方面,我们将坚持以“千万工程”为牵引,统筹做好“强城”“兴村”“融合”三篇文章,全面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。我们将立足自身优势,坚持富民导向,突出城市产业特色,提升城市整体面貌,汇集各类资源要素南方配资平台,重点打造临沪合作共富发展轴、临港滨海共富发展轴,以轴线带全域、以城市带农村,高水平争创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的县域新典范。
盛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